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学 > 铜锣文化空间

铜锣文化空间

日期:2023-10-09 04:19

远古时期人类活动的痕迹

越南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接壤,东、南濒临南海。现今的越南,在古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谅山省平嘉发现了猿人牙齿,在清化省杜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在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些文化遗址,例如“和平文化”(和平文化)。当时的先民使用石器、竹木器、陶器等物品从事狩猎和采集。但由于与这些文化相关的出土文物数量较少,无法全面反映当时的情况。

南部地区东那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期间,共出现聚落、作坊、墓葬遗址80处。它被命名为“后新石器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2400年前。这种文化使用了大量的石器,主要是实用性的,不太具有装饰性。在越南北部,发现了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年的史前文化,其中包括以铜鼓为主要特征的“同山文化”。 “东山文化”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水晶、铁器、木器等。东山文化大量使用铜,如制作铜鼓等。乐器和使用铜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东山文化还具有一定的航海技术,利用划艇在大陆航行,利用较大的船只,辅以天文知识进行长途航行。

源自东山文化

锣是锣和筝的统称,两种音色非常相似的铜制打击乐器。锣,盘形。从外观上看,筝和锣虽然都是“圆”形,但筝的中间有一个半球形的突起。俗话说:“有奶则郑,无奶则锣”。锣声清脆,锣声低沉。我国清代姚勰《今乐考证》引《宣政杂录》云:“筝是筝,形圆,如锣。宋之曰:‘筝如大叠铜,为兵器。 ’”同书还引《通鉴音释》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铜锣,就是他的遗产。”

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东山文化成为东南亚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古文明。东山文化古墓葬中发现了铜鼓等物品。东山铜鼓采用失蜡法铸造,高可达1米,重可达100公斤。东山铜鼓作为宗教祭祀用品和乐器。它们通常刻有几何图形、日常生活、战争、动物、鸟类和船只的图像。

锣文化空间也被越南人称为“西园锣音乐”。太原锣乐起源于东山文化,属东南亚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文化。一般认为,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流行于越南中西部的昆嵩、嘉莱、得乐、得农、林同五省,涉及巴族。 Na和Setang属于南亚语系和其他南岛语系。 、莫农、克赫、罗曼、埃迪、贾莱等17个少数民族。

越南锣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演奏方式。每位演奏者携带直径25至80厘米的鼓。男女村民按村寨分为3至12个鼓组。不同的仪式有不同的安排和节奏,例如祭牛仪式、祈稻仪式、哀悼仪式和丰收庆典等。

与太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锣与太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表达着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锣。在“吹耳仪式”中敲响锣鼓,迎接婴儿的诞生。在告别死者的“弃墓仪式”中,在祭祀、婚礼、迎新、庆新米、管家节、祝贺新居、送行等仪式中,都会听到这种声音。应征入伍者,并庆祝军事成就。太原人主要信仰萨满教,认为锣声是人、神、超自然世界沟通的“语言”。他们相信每一个锣背后都有一个神。功越老,神力越大。每个家庭至少有一把锣或筝,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有时,一把锣抵得上两只大象或二十头水牛)。同时,锣的数量也是家族威望的象征。每个村根据规模大小,有3-12个男(或女)锣表演队。每逢节日,人们围着篝火,在一坛塘柑子酒旁,伴随着震山林的锣声起舞,为太原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气氛。

2005年11月25日,“西原锣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表示:“我欣赏到了越南独特的锣乐,也看到了中原各民族锣乐队的独特乐器。这是越南特有的非常美丽、精彩的传统文化。太原锣乐获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为大力宣传这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越南邮政部门发布2007年11月21日一套邮票。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