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236~290),晋武帝,字安氏,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金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金玄章帝司马氏之孙,晋景帝司马师的侄子,晋文帝,晋皇帝元司马睿追随父亲,母亲"/> 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 Introzo百科
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日期:2023-10-02 17:01

司马炎"/>

司马炎(236~290),晋武帝,字安氏,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金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金玄章帝司马氏之孙,晋景帝司马师的侄子,晋文帝晋皇帝元司马睿追随父亲,母亲则是开化皇后王元姬。

当初,他凭着父亲的荣誉,被封为北平亭侯。迎长岛乡公曹欢迁居府郡中,封新昌乡侯。被拜为抚军将军、晋太子。咸熙二年(265年),拜他为宰相,攻他为晋王。他迫使魏元帝曹欢退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年号太师。改革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约,推行法治,实行户籍调整(包括土地占用制度、户籍调整制度、官田制度)。人口增多,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泰康”。 的规则”。咸宁五年(279年),杜预、王浚奉命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国家统一。此后,他骄奢淫逸,懒于政事,分裂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帝,庙号世祖,葬于君阳陵。

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其中被封为王的有18个,英年早逝但没有被封为王的有8个。

角色的生活

早年生活

司马炎是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任中央府军;司马昭原本打算让自己的小儿子司马攸继承皇位,但由于大臣们的反对,在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被册封为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突然中风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宰相之位和晋王的爵位。

登基为皇帝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欢退位,即位为皇帝,国号晋,改元太史。

太始二年(266年),立妃子阳炎为皇后。

太始三年(267年),立次子司马衷为太子。

太始四年(268年),司马炎的母亲皇太后王元吉去世,葬于重阳陵;九月,青、徐、兖、河州发生水灾,伊洛曼出江开仓赈济灾民。

太始六年(270年),立侯安亭侯为南宫王;立太子司马坚为汝南王;吴夏口总督、原将军孙休率部投降,任骠骑将军开府伊通三司,封会稽公。

太始九年(273年),立太子司马治为东海王。

太始十年(274年),吴国威北将军颜琮、扬威将军颜政、偏将军朱迈投降。同年,挖开陕南山脉,拦黄河,使黄河东流注入洛水,水运畅通。

咸宁元年(275年),庙号宣帝司马懿为高祖,景帝司马师为世宗,文帝司马昭为太祖。一场瘟疫发生,洛阳大部分人口死亡。

咸宁二年(276年),杨智(杨炎的表弟)被立为皇后;吴将邵恺、夏祥率领七千余人投降。

咸宁三年(277),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东关王司马完改封琅邪王,如阴王司马俊改封扶风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赵王、渤海王司马孚改封太原王、太原王司马雍改封河间王北海王司马灵改称任成王,陈王司马豳改称西河王,汝南王司马柬改称南阳王,济南王司马旦改称中山王,司马威改称中山王。改河间为彰武王;立太子司马威为石屏王,司马遽为濮阳王,司马盖为新都王,司马雅为清河王,莒平阳祜侯。南城。侯;大风把树木连根拔起,天气骤冷,五县霜降,伤粮。

咸宁四年(278年),阴平、光武多地发生地震。太医司马成献上雉头毛皮。皇帝以雉头皮毛技艺奇特、服饰仪式奇特为由,禁止其流传,并在宫前焚烧。它被打败了;吴国昭武将军刘范、立吴将军祖师投降。

咸宁五年(279年)、太康元年(280年),金派大军攻吴,灭东吴,结束了三国局面。

太康元年(280年),河东、高平、三河、卫郡、弘农等多地降冰雹,农作物受损。制定户籍制度,包括田占制度、户籍制度、职官制度。由詹天印定制。

太康二年(281年),淮南、丹阳地震;东夷五国都在附近;郡十六年,冰雹降下,大风将树木连根拔起,毁坏了人们的房屋。江夏、泰山发生水灾,三百多户人家流离失所;上党遭遇暴风雨、冰雹;彗星出现在张和轩辕附近。

太康三年(282年),安北将军燕洵在昌黎击败鲜卑慕容宣,杀戮数万人。

太康四年(283年),多位国王去世,发生日食。河南贡州、荆州、扬州等地发生洪涝灾害,藏克力2000多个村庄属于内陆地区。

太康十年(289年),慕容贤投降金朝。

在位期间,司马炎封同姓王,设郡为国,封为军士,希望维持相互联系,保护中央政权。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发展生产,多次责令县官鼓励农民种植桑树,严禁私人佃农。招募原吴、蜀地区的人北上富强北方,废除农耕制度,使农耕的人都可以成为郡县户。太康年间,繁荣昌盛。针对曹魏末年的官政森严、风俗颓废、生活奢靡,晋武帝“施仁俭”。那些无法自力更生的人,被送给谷里的人们五颗石斛,以避免债务负担。命知县巡视各县,收容之。直白地说。他还关注法律,亲自向民众讲解贾充等人颁布的修订后的法律法规,并亲自听取诉讼、记录犯人。

不幸去世

灭吴之后,司马炎逐渐懒于政事,变得奢靡。为了巩固皇权,他创建了大量的氏族,让诸王统领左右兵马。然而,晋武帝死后,诸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权力而内讧不断,导致了长达十六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重,没有将国务重任托付给大臣。开国功臣皆已逝去,朝臣们惊慌失措,无计可施。元首杨俊(杨志的父亲)拒绝群臣,亲自侍奉司马炎。他还趁机随意更换大臣,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马炎的病情稍有好转,但见杨军用错了人,他认真地对杨军说道:“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于是,他向中书下旨,请汝南王司马亮、杨俊一同辅佐他。皇室。杨骏害怕失去权势和宠信,就向中书借了圣旨,藏起来了。中书监华丑大惊,亲自向杨骏要圣旨,杨骏不肯给。两天后,司马炎病危。杨志请求杨俊协助朝政,司马炎点头。于是杨皇后召见华公、中书令和绍,口头转达司马炎的遗嘱,让他们写遗嘱。诏书写好后,杨志、华脂、何劭三人共同呈给司马炎。司马炎看完之后没有再说什么。两天后去世,享年55岁,葬于君阳陵。

《晋书.帝纪第三》《资治通鉴.晋纪》有记录。

主要成就

政治

掌权篡位,建立金朝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了国君和晋国的皇位,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他按照曹丕戴汉的故事,为登基做准备。司马炎接任宰相后,有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欢尽快让位。不久,曹欢下了一道圣旨,说道:“晋王,你家世世代代辅佐皇帝,功绩高于天,司马氏受到了世人的青睐,老天爷要我让出这个位置。”皇上赐予你,请听天由命,不要拒绝!”司马颜恪多次假装屈服。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魏将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百官多次劝阻。经过多次拒绝,司马炎接受了魏帝曹桓的让步,封曹桓为陈留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即位,国号晋,史称西晋。元代改太师,曹魏灭亡。但司马炎此时却并不放心。他很清楚,自己虽然登上了王位,但危机依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夺取皇位铺路,曾对曹爽所领导的三大家族及其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造成的阴影至今仍萦绕在人们心中。从外表上看,蜀汉王朝虽然太平,但孙武还在。虽然此时东吴的实力已经不足以与晋国抗衡,但毕竟还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要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首先必须加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安抚政策。即位元年,司马炎向已经成为陈留王的魏皇帝下旨,扛起皇帝的旗帜,进行魏征朔。郊外祭祀天地的礼乐制度,皆与魏代相同。同时,安乐公的一位刘禅的后裔被封为驸马都尉,次年解除了汉朝的禁锢。这不仅缓解了朝廷的内忧,特别是已经成为司马氏统治对象的曹氏的心理恐惧,也安定了蜀汉人心,进一步赢得了吴国的好感。人们。

为了让国家尽快摆脱动荡的环境,为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无为而治、宽松政策成为西晋初年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充分体现在国家的各个领域。太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为保天下万世,今以无为之法为治万国之核心”。同年,向州州颁布五谕:一曰正身,二曰为民劳苦,三曰抚育孤儿寡妇,四曰养育。五是关于人事问题的排除。当时曹魏王朝的建立者曹操继东汉政治动荡之后,为了安抚民心,恢复国力,实行了相对宽松、开放、勤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睿统治后期,政治日趋严酷,社会风气败坏。曹操的风范已不复存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皇帝常常不断地向人民转嫁强大的物质负担。长期的战争使人们除了生活的惨淡之外,心理上也感到恐惧和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最合适的无为而治的强国之策。

继承曹魏,创新政治

司马炎在治理措施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司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继承了曹魏两代,有独特的创新。其中一些为东晋、南北朝所沿袭,并深刻影响了西晋及以后的政治。

1。三省体制初步建立。西晋取代魏朝,就像曹魏取代汉朝一​​样,是按照禅朝的方式和平进行的。曹魏时期的大部分权贵都成为了新王朝的开国元勋。司马炎称帝后,仿古名法,采用近代制度。同时设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爵位。他被称为八王,以宠爱他的贵族大臣。齐。其中太尉、司徒、司空沿汉魏仍被称为宰相。然而,除了司徒也和其他五位皇子一样,拥有掌管郡县地位和士人地位的权力外,他们几乎都以空虚的头衔受到尊重和宠爱。 。由于曹爽、司马氏父子在先后控制曹魏政权时,均利用尚书制度发号施令,使得汉魏以来势力日益强大的尚书制度获得了朝廷的决策权。在西晋时期。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为首。西晋初期,尚书台下有尚书、礼部、三公、可草、甲部、都知、屯田六人。后改为礼部、殿中,并有武兵、天草、都知、左民六大臣。六大臣掌管三十五曹,各曹中的大夫都有具体的职责。尚书台的首席大臣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是名义上还是权柄上,都成为了真正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宰相。有时皇帝甚至设立尚书一职,委派权势重臣处理尚书台事务。常等九大臣及地方官,皆听尚书台之命。

曹魏设立的中书省刺史

中书健、中书令,不仅负责起草法令、文件,还参与政治事务。他们的地位和声誉比曹魏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刺史侍中、散骑常侍不仅保有向皇帝提供政策建议的权力,而且还获得了审查尚书机关下发文件的权力。他们的力量增强了。这样,三省基本就取代了汉朝的三大臣。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

2。封建制度的沿革 封建制度是西晋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刚刚即位,改革封建制度。其先祖司马懿及其后族人的子孙被立为王,以郡为国,城内两万户为大国,有上、中、下三军,士兵五千。 ,有3000名士兵;五千户人家就是一个小国,有一千五百名士兵。司马炎的叔父司马迁、司马伦、司马亮分别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其弟司马攸被封为齐王。他们都是伟大的力量。司马炎的叔叔是安平郡王司马孚超越了体制,粮户达到了四万户。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叔伯、堂兄弟、舅舅同时称王,共二十七人。司马氏创办企业的大臣、亲戚,都被封为贵族、公爵、侯爵。封地一万户的称为大国,五千户的称为小国,五千户以下的称为下国。大司马师宝、察奇等大将陈潜、尚书令裴休、侍中寻绪、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慎、司空训一、镇北将军魏权皆授公衔。

太始元年(265年)分封后,由于各族王都留在都城洛阳,尚未抵达分封,所以制度规定的王国军队尚未建立。咸宁三年(277年),司马炎担心因齐王司马攸的威望高,会发生皇位继承人之争。他要他到自己的封建国家去,重新制定分封粮食和城镇的制度。司马氏王的封建王国仍分为大国、小国、下国三级。下国还控制附近的郡县,有万余户。三级王国都有副将指挥王国军队。大国国王除长子外,世代继承王权。除贵族外,其他儿子均凭借屠推被封为公爵。对于那些被功臣封为公爵的人来说,封建制度就像一个小国王,还带着一个尉官统领军队。郡县或侯爵在国内也可以拥有1100人的军队。因此,大多数国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建王国。对于因职不回诸侯国的,大国设守土100人,次国设守土80人,下国设守土60人。晋武帝曾向中书监荀勖询问对这一制度的看法。荀勖认为,当时的诸王大多担任各地总督。如果允许他们返回各自的国家,西晋王朝对当地的控制力就会减弱;分郡县,封建疆域扩大,流民怨声载道;在王国设立军队,也会削弱该国军队的数量。晋武帝根据荀勖的意见,对都督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其与分封制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司马炎平定江南后,为了将大权还给中央,下令裁减州县率领的军队。少数边境郡县虽然仍有军队,但数量大幅减少,诸国军队成为当地的主要武装力量。太康十年(289年),淮南丞相刘宋又上书,认为诸王虽有方圆千里之国,但兵力不足。数量。

西晋的封建制度并没有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势力的初衷。西晋士族制度建立后,诸侯在全国招募士族,引用那些难以为官的汉族士族,与中央政府形成关系。相互背离、依靠本国军队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政治团体。金末八王之乱期间,长沙王司马懿和东海王司马越都用自己的军队造反,参与最高权力的争夺。

3。总督制度最终确定。西晋沿袭汉魏,地方政府实行州、县、县三级行政体制。国家统一后分为19个州、173个县。诸州设有总督,属下的官员负责行政、治国、从事工作等;都督对都道府县负责。如果是诸王封国的地方,郡就称为国,郡守就改名。内史中,下属官员有主簿、簿簿、记事等;大县有县令,小县有长官,还有主簿、主簿、史官等胥吏。

4。士族宗族制度的形成。三国魏初,魏文帝曹丕采纳了陈群的意见,以遏制浮华任人唯亲的弊端。据当地学者评价,他的品格、才华、家庭背景被评为九品。中正作为人事部任用官员的依据,由中央官员兼任,逐渐影响了人事部的用人权利。司马懿执掌魏政后,还建立了中正国。中正进一步控制了士人进入官场的途径。到了西晋时期,九品中的第二品(第一品从未被占据,名存实亡)逐渐获得了作为官员的优先地位,受到特别重视,被称为上品,而其余的则被称为上品。等级被认为是贫困学者的下级。由于中正之位实际上掌握在魏晋禅朝不断养尊处优的官僚贵族手中,因此在评价士人时,人品和才华不再受到重视。仅考虑家庭资产来确定等级。出身和官衔,就是所谓的家世和地位。成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上品基本由朝廷官员的后裔把持。西晋初年,刘毅写奏疏称,九品有八损:今中正,不重才实,而以党利,尺度不齐,追随爱爱。恨。如果你富裕了,你就会养活他们,这样上层就没有贫民家庭,下层就没有贵族家庭。

与刘毅同时期的段灼也说道:“今日台馆选举,耳目皆闭,九品面试官只问中正。”所以,排位高的,都不是诸侯的后裔,也就是坤的途中弟弟。还。地位高的官僚贵族子弟很容易进入仕途,升迁也很快。他们一旦进入官场,就能担任尚书、尚书、尚书、三七、黄门尚书等重要官职,这些官职又被称为“清官”、“清官”。虽然晋武帝早年曾多次下诏招揽韩素,试图加强皇权对选拔官员的干预,改变低级官员无路可进的局面,但在最终很难扭转现实。正如诗人左思在他的《咏史诗》第二首诗中所哀叹的:溪底苍松苍苍,山上禾苗分离。茎只有一英寸宽,却遮蔽了数百英尺。天下精英身居高位,英俊谦逊,地形使然。缘起非一日之功。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灭吴后颁布分户制度,不仅允许官员按照官衔占有土地和人口,还规定:士人的后代也应该这样做,并给予政治地位。 已经享有实际权利的士人,有经济上占有民众、免于徭役的特权。

就这样,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在封建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一个特权阶级。士族制度由此建立,士族成为东晋南朝政治中最活跃的政治力量之一。

颁布法律,依法治国

《泰始律》由司马炎于太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但它是在其父亲司马昭辅佐魏征时开始的。当时,司马昭命贾充、杨祜、杜预等人参照汉魏法律开始编撰,并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发行于太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张飞、杜预为《晋律》作注,得到晋武帝批准,“颁于天下”。注释与法律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法律又称《张杜律》。

《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儒家法典。其主要特点是“严礼防范,五从制罪”。以韩《九章律》、魏《新律》的得失为基础,《泰始律》共20条,内容包括罪名、法律、盗贼法、贼法、诈骗、请愿、弹劾、逮捕、审问、 《刑法》、《杂法》、《户法》、《福禄》、《毁坏》、《守宫》、《水火》、《安定法》、《管事》、《违犯王律》,共620项,27657字。 《泰始律》法律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宽松。其“减枭、斩首、族刑、从坐之规”,也有对妇女从轻处罚之意。 《泰始律》的这些变化,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起到缓解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冲突的作用,有利于司马家族的巩固。 《晋书.刑法志》说他“戒严污秽,信守诺言,以正道行事,归于美好时光”。

《泰始律》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的法律都以它为标志。

《泰始律》以宽简着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到简的里程碑。 《晋律》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通行全国的法律,为东晋、南朝所沿用。这也是这一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代码。

风宗氏,罢州县兵

鉴于魏氏衰落,皇室衰弱,魏氏最终灭亡,司马炎将皇室封为藩属,以对抗士族。当初,国王没有回国就被封为国王,并被任命到京师辅佐王室。后来又派诸王到国内督办军务。后来又派使者控制要地。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士绅中的野心家。然而“八王之乱”证明,这一政策实际上导致了这些拥有重兵的诸王中出现了很多野心家。

西晋之所以重用宗族,其实与其政权结构有关。金朝是由以王室司马氏为首的贵族贵族联合统治的。作为一个家族,皇室的地位高于其他家族。皇帝是第一家族的代表,所以第一家族的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获得更大的权力,以维持自己的优越地位。 。

统一全国后,司马炎下旨:“郡县军队全部撤除,大郡设武官百人,小郡设武官五十人。”也就是说:

(1) 如果各州没什么事,就放他们的军队。

(2)总督仅担任监察员,摘去将军称号。他不带兵,也不担任带兵的中尉。

(三)实行军民分治。都督、尉官治军,都督不治民。

罢免州县兵,一方面可以让地方官员集中精力处理民政,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负责赋税、役役的臣民数量。兵役是东汉末年以来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卸下这个负担,对于恢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州县兵力缺位,当地无法维持治安。所以,八王之乱之后,州郡根本就无法控制局势。

在位年

太师:266年2月4日 - 274年

泰兴(大兴):318-321

咸宁:4月275-280

泰康:4月280 - 289

太溪:290年1月-290年4月

军事

平定秦良安抚边境

太始六年(270年),鲜卑吐法树函数起兵反金。六月,在万户堆之战中杀了钦州刺史胡烈,又在金山击败了凉州刺史粟裕。太始七年(271年),舒继能等胡人围困青山凉州刺史钱洪。千弘军大败而亡。

司马炎任命如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将军,兼都督雍、梁等州军事。他驻守关中。咸宁元年(275年),司马骏发动讨伐鲜卑,歼灭鲜卑三千余人。树功能可以送质子到金朝投降。咸宁三年(277年),晋将文鸯因欲掠夺佃户,率军攻打秃叔吉功。但蜀功大败,各部共二十万人投降。咸宁四年(278年),秃发树司将若洛巴在武威大败金军,杀凉州刺史杨信。咸宁五年(279年)正月,秃毛树函数攻克凉州。司马炎非常后悔,在法庭上感叹道:“谁能为我俘虏这个俘虏呢?” 马龙请命,率领三千五百勇士西行。这期间,匈奴刘渊也邀请自己前去。孔询和杨珏坚决反对,认为刘渊的祸害远大于秃树的作用。马龙西渡暖水,光头修吉等人率领数万人仗势抵抗。由于山路狭窄,马龙搭建了一辆平板箱车和一座木屋,放在卡车上,边打边进。他跋涉千余里,杀伤敌人,损失惨重。自从马龙西去之后,就没有任何消息了。法庭很担心他。有人说,他们都死了。后来,马龙的使者夜里到来,晋武帝拍手笑得开心。清早,他召见大臣,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听了朱伟的建议,就没有凉州了。”于是下令赐马隆福节,并授宣威将军官衔。当马龙到达武威时,鲜卑部落首领拓跋罕切万能率领一万多名部落投降。十二月,马龙与舒介能作战,杀死舒介能,凉州平定。

灭东吴,统一中国

西晋初年,司马炎为了笼络人心,为诸侯立下大功,很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太子。短短几年时间,司马炎一共创造了57个国王,500多个诸侯。蜀汉灭亡后不久,司马炎为了稳定巴蜀百姓,任命了一批曾在蜀汉任职的官员为朝廷官员。司马炎没有采取通常的“一君一臣”的做法,而是采取笼络人心、笼络民心的方法来稳定各级官员,保证社会的稳定转型。因为司马炎也看到,蜀汉王朝虽然灭亡,但东吴并未灭亡,国家尚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灭掉东吴,结束国家的分裂。

早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实力就已经超过了蜀国和吴国。从人口来看,魏国人口占全国近一半。 263年,魏灭蜀后,三国成为南北对峙,魏国势力更加强大。司马炎取代魏国后,野心勃勃,“暗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国家。

西晋全国形势一片积极,吴国却日渐衰落。吴国君孙浩的荒淫残暴,使吴国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浩命大臣们的女儿先由他挑选,漂亮的就放进后宫让他单独享用,剩下的就可以谈婚论嫁了。这使得他失去了大臣们的支持,毁掉了自己的根基,最终成为了孤家寡人。为他出谋划策的中央书记何劭不但没有得到他的表扬,反而用烧红的锯片残忍地割掉了他的舌头。他的残暴无异于商纣王。孙浩杀人手段残忍,有挖眼、剥脸、砍脚等。孙浩的残忍注定了他的灭亡。由于孙浩的残暴,他的将领也对他失去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大臣们见吴国国力衰落,政局不稳,也劝说司马炎趁机灭吴。

然而,司马炎遭到了太尉卢尚书史家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国有长江天险,又善水战,北方人很难取胜。鲜卑起兵反晋,此时攻吴“不合时宜”。杨祜、张华、杜预等人认为武帝孙皓极其腐败。他不仅残酷地剥削和镇压人民,而且还排斥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使用残酷的酷刑。孙武现在已经“上下分离”了。如果此时出兵,“不战而胜”。若失时机,“吴人立新帅主”,奋力治理,灭吴将相当困难。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就摆在了司马炎的面前:是否应该出兵灭吴,统一国家?司马炎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司马炎做了充分的战略准备。早在太始五年(269年),他就派杨祜镇守军事重镇荆州,开始准备灭吴。羊祜控制荆州后,减少赋税,安定民心。荆州距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省钟祥县)最近。晋军采取“以善取胜”的策略,对吴军大有裨益。由于孙浩的挥霍无度,军中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甚至吃不饱饭。羊祜命人给吴军送酒肉,瓦解吴军。就这样,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吴军来时迎,走时送行”。有一次,吴将邓翔被晋军俘虏,押往夏口。杨祜的部下执意要杀他。羊祜不但不肯杀邓祥,还亲自给他松绑,送邓祥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时受伤的野生动物逃到金军境内,金军也将这些野生动物送到吴军的帐篷里。正是因为有这样“浓浓”的爱心,东吴将领的心才逐渐走向了金军。

在襄阳期间,司马炎命羊祜以仁德感化吴军,同时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师、建造战船。经过10年的充分准备,咸宁五年(279年),金军开始对东吴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了快速取得胜利,晋军沿长江北岸兵分五路,正面攻击吴军。六路金军从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行,直抵吴军都城建业。二十万金军进攻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了无数十多丈长的极其锋利的铁锥,并用粗大的铁链在河道最狭窄的地方堵住了河道。金军首先用大竹筏排入长江。金军在船上扛着无数数尺长的火把,浇上香油,用来点燃火把。熊熊的大火可以烧毁铁链。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御设施被一一消灭。当晋六军进攻东吴时,为了驱散和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安东将军王浑率领一支晋军从北向南攻占建业。孙浩急忙命宰相张悌率领主力渡江北上迎接王浑。于是,沿江东进的金军趁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司马炎准备充分,时机正确,策略正确,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取得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所有郡、府、县正式纳入金版图。咸宁六年(280年),三国对峙的局面彻底结束。晋武帝司马炎最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持续近百年的分裂。

经济

泰康盛世

统一国家后,西晋王朝政局稳定,但由于多年战乱的创伤,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尤其是王室权贵无限制地侵占土地,加剧了农民的苦难。据说,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无名将军”庞宗,占据了数百公顷良田,更不用说其他达官贵人了。农民没有土地,富裕家庭利用自己占据的田地肆意剥削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调户”经济制度。

户籍调整制度共有三项内容,即土地占用制度、户籍调整制度和品管占用制度。

土地占用制度是土地占用制度与税收制度相结合的法令。晋武帝时期,人口年龄分群:男女16岁至60岁为正定;男女16岁至60岁为正定; 13-15岁、61-65岁为中丁; 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年。土地占有制度规定,男性占有土地70亩,女性占有土地30亩。同时还规定,每个丁男必须向国家纳税五十亩,按四颗石斛计算;丁女交税20亩;二丁男纳税25亩,二丁女免税。

这个规定让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占有他应得的土地。许多富裕家庭的佃户也离开了他们的主人,要求拥有自己的土地份额。占地制度颁布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对农业经济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家庭调整是征收家庭税的制度。户口调整不分贫富,按户征税。该制度规定:“有三代男的家庭,每年损失三匹丝、三斤棉花;有女性的家庭和第二代男的家庭,每年损失一半”。对边境县和民族地区的户籍转移也作出了具体规定:边境县和内陆地区的户,距离近的,缴纳三分之二,距离远的,缴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与纳布近如一马,距离纳布一尺远。

品官天印科制度是保护贵族、官僚经济特权的制度。其还有意是对贵族官僚可以占有的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进行“限制”。 ,以防止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和隐匿户籍。这一制度规定:“一品至九品,按品级占有土地。一品五十公顷,二品四十五公顷,三品四十公顷……每低一品,失五公顷。”英亩。”至于收容户,“六年级以上三人,七八年级二人,九年级一人”。 “他们应该有佃户,但一、二品的却没有佃户。三品十五户,四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三品。”六年级1户,七年级2户,八、九年级各1户。”庇护家庭的房客。 ,是私人人口,侍奉主子,不再承担国家徭役的负担。

实行户调的法令颁布后,遭到富裕家庭的抵制。他们要么隐藏自己的耕地而不偿还,要么反对农民占用耕地。

司马炎的户流制度虽然遇到了种种障碍,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制度利用行政手段,将大量流动、闲散的人安置在土地上从事生产,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司马炎非常注重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比如,吉军开荒5000多公顷,全县粮食供应迅速丰富。新旧运河得到修复,在灌溉和交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的经济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幅减少。金武帝故里河内郡温县的人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几。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必须结婚,否则政府将代她寻找婆家。蜀国灭亡后,蜀人被招募到中原。被征召的人,由国家提供口粮二年,免役二十年。灭吴后,又规定北来的吴国将领、官员免徭十年,工人百姓免徭二十年。

太始四年(268年),晋武帝又设立“长平仓”。丰年,平价卖布,收购粮食;丰年,平价卖布,收购粮食。荒年,适价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护民生常态。生活。晋武帝多次下令郡县官员“省徭役务”,严厉打击投机囤积行为。

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总人口16163863人,户数2459840户,每户6.57人。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统一后,有超过260万户。据说这是太康二年(281年)的统计结果。到太康三年(282年),全国人口达到377万,比太康元年增加了130万户以上,出现了“太康盛世”的景象。统计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司马炎统治时期相对和平的局势以及司马炎采取的积极恢复经济的措施有关。也与取消耕地、将此前未户籍人口转为户籍的政策调整有关。

俊辰赛夫

西晋的皇室和贵族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政治的安定团结,帮助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因此他们放纵奢侈,过着奢侈的生活。司马炎带头树立了荒淫纵欲的榜样。他说:“(司马炎)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平定吴国后,从吴王孙皓的宫中接收了数千人,从此,邺挺的士兵近万,而宠他的人很多,皇帝却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他常常驾着羊车,为所欲为,甚至到了宴会。就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而言,还没有出现过如此疏于纵欲、纵情享乐,导致小人权倾朝野的人。废物,气氛一天比一天糟糕。大臣们也争夺财富和权力。这位部长曾经每天花1万元吃饭,“没地方吃饭”。儿子何劭吃饭要吃四方筷子,一天的伙食费就花掉2万元。 王凯是武帝的舅舅。他曾与当时首富石崇较量,炫耀财富,争夺荣耀。为了维持这种奢侈腐败的生活,他们必须加紧积累,于是贪污受贿就变得司空见惯。当时有人说:“奢侈消费比天灾还惨”。由此可见它的危害有多大。

文化

太康时期,社会经济形势好转。与此同时,晋武帝与大臣张华等人培养人才,促进文化繁荣。

文学上,司马炎时期出现了“太康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四)、二路(陆机、陆云兄弟)、二盘(盘岳Penny叔侄)、三张(张载) 张协、张康兄弟)。

其中,左思出身不高,早年坎坷,但他的《齐都赋》深受人们的欢迎。因妹妹左芬被司马炎召入宫,迁居洛阳,后立志下书《三都赋》(三都邺、成都、建业)。但他觉得自己缺乏信息,于是请求法院担任管理馆员。及书务郎秘书,得许可。 《三都赋》出来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经黄福米、魏全、张华等人推荐,引起轰动,留下“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棻还擅长文学创作。虽然她长得不漂亮,司马炎并不宠爱她,但还是因为她的文采和品德,对她礼遇有加。她经常请她写文章并奖励她。

在西晋文坛,最著名的就是被后人称为“太康英雄”的陆机。太康十年(289年)到达洛阳,受到司马炎重臣张华的重视。其著名作品有《文赋》、《君子行》、《赴洛道中作》等,其所写章节《平复帖》流传至今。另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陆机也有画论。

西晋初年,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有杰出人物。地理学家裴秀作为开晋元勋,受到司马炎的信任与重用,在司马炎在位期间担任司空,创作《禹贡地域图》,并在序中提出了“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的六个基本要点: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线的实际距离,地势起伏,地物形状,倾斜缓急等。 这是地图学上划时代的创新,除了经纬度和等高线外,已经包括了现代化制图的基本要素。医学家皇甫谧,多次受到司马炎征召,但他始终推说有病,婉言谢绝,司马炎多次尊重了他的意愿; 一次皇甫谧向司马炎借书,司马炎索性赠送一车书给他。 皇甫谧终身不仕。 他著有《针灸甲乙经》。此书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且还流传到国外,影响朝鲜、日本。

此外,在司马炎在位期间,《汲冢书》出土(具体时间有咸宁五年 、太康元年 、太康二年 等说法),其中包括著名的《竹书纪年》。司马炎将之收藏在秘府,并命人加以整理、隶定,受命及主动参与整理的包括时任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著作郎束皙等。

人物评价

人物总评

司马炎在位20多年。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16年,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又开始大批死亡或流离失所,“太康繁荣”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前明后暗是对晋武帝最公正的评价。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一方面继续执行和平国策,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义的《泰始律》爱护百姓,扩大生产。他下诏在全国释放奴婢,并组织起来代替士兵军屯,增强了国力。在曹魏奢靡腐败的基础上,司马师治理了军队的贪腐,晋武帝要求百官廉洁,并且采纳了尚书胡威要求严管三品官员的建议。晋武帝推崇节俭,史称:“承魏氏奢侈刻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提倡恭俭,他的廉洁也得到包括唐太宗等古代政治家的赞许。陆云在给吴王的上书中,也提到晋武帝即位二十六年,没有再修建宫殿,多次下诏严格禁止奢靡,陆云批评在晋惠帝时期蔓延的腐化作风。晋武帝对百姓是仁慈的,在国家统一后,他继承了司马昭优待蜀国君臣百姓的政策,也优待吴国君臣,并且提出对江东百姓免除二十年的赋役,得到百姓的拥护。司马氏仅仅五个宗室南渡能建立东晋,与江东百姓感激晋武帝有重要关系。唐太宗说他:“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过去说他骄奢卖官是误解,刘毅也只是说他的大臣卖官,晋武帝晚年有纵然豪强、外戚的缺点,但没到腐朽程度,不能把极个别现象当风气。陆云说晋惠帝诏天下“虽严诏屡宣,而奢俗滋广。”晋武帝在统一后执行占田制,允许百姓占田百亩,当时没有土地兼并,国内太平,有太康盛世的景象,百姓有“天下无穷人”的民谚。散骑常侍邹湛说“世谈以陛下比汉文帝”,而刘颂在上书中也说百姓把晋武帝比作汉文帝,可见晋武帝在全国是得到百姓爱戴的。晋武帝能解除曹魏宗室和东汉宗室的禁锢,优待三国的宗室是值得赞许的,他“仁以厚下,俭以足用,”总体上起历史进步作用,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晚年有纵容豪强,喜欢宴乐的缺点,可是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本质依然是俭朴的,他关心舅氏,听说王恺与石崇争富,想帮王恺,送去的珊瑚也比不上石崇家中等的,可见他没有奢侈富贵。外出参加宴乐,到王济家,看到饮食、器具华丽,感到不适应,没等宴会结束就离开了,他不喜欢华衣锦食的生活。他听说和峤家有好李子,让他送来些,和峤是出名的吝啬,被杜预称有钱癖,结果只给晋武帝送来数十个。豪强世家在当时对晋武帝态度,并非像封建专制严重时期,科举出身没有强大家族背景的官僚,对皇权敬畏服从。晋武帝能在复杂环境中,抑制豪强,不让他们对国家造成影响,主要是对百姓实行仁义,制定占田政策削弱豪强,推行民主、释放奴婢来阻止豪强势力过度膨胀,这些都是进步的政策,有的政策也表现为负面影响,比如让州郡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儿入宫选拔,这也是为了限制士族豪强家族之间联姻,强化皇家地位尊严。具体执行时,晋武帝也是让自己的杨皇后负责,不是为了自己的淫乐,甚至偶然说一个女子美丽,被杨皇后反驳也没有强求,杨皇后选拔时把漂亮的都不选。尽管这个政策有些过分,但是也没有损害百姓,只对豪强有影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名家盛族女子多败衣粹貌以避之。”

历代评说

何曾: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

刘毅: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陆云:世祖武皇帝临朝拱默,训世以俭,即位二十有六载,宫室台榭无所新营,屡发明诏,厚戒丰奢。

曹毗:于穆武皇,允龚钦明。应期登禅,龙飞紫庭。百揆时序,听断以情。殊域既宾,伪吴亦平。晨流甘露,宵映朗星。野有击壤,路垂颂声。

干宝:至于世祖,遂享皇极,仁以厚下,俭以足用,和而不弛,宽而能断,掩唐、虞之旧域,班正朔于八荒,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乐其生矣。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变难继起。宗子无维城之助,师尹无具瞻之贵,朝为伊、周,夕成桀、跖;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戎、羯称制,二帝失尊,何哉?树立失权,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

谢灵运:世祖受命,祯祥屡臻,苛慝不作,万国欣戴。远至迩安,德足以彰,天启其运,民乐其功矣。反古之道,当以美事为先。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诸礼律,未能定正,而采择嫔媛,不拘华门者。昔武王伐纣,归倾宫之女,不以助纣为虐。而世祖平皓,纳吴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妇人之封,六国乱政。如追赠外曾祖母,违古之道。凡此非事,并见前书,诚有点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虞世南:晋武帝平一天下,谁曰不然,至於创业垂统,其道则阙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武帝平吴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内宠,用冯紞之谗言,拒和峤之正谏,智士永叹,有识寒心。以此国风,传之庸子,遂使坟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灭,县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远乎?

房玄龄: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临朝宽裕,法度有恒。……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会帝小差,有诏以汝南王亮辅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数人佐之,杨骏秘而不宣。帝复寻至迷乱,杨后辄为诏以骏辅政,促亮进发。帝寻小间,问汝南王来未,意欲见之,有所付托。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笃。中朝之乱,实始于斯矣。

唐太宗李世民: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以治易乱。绝缣绝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不弃。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 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祯祥显应,风教肃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虽登封之礼,让而不为,骄泰之心,因斯而起。见土地之广,谓万弃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所趣逾远,所尚转难,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难乎!况以新集易动之基,而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杨骏豺狼,苞祸心以专辅。及乎宫车晚出,谅闇未周,籓翰变亲以成疏,连兵竞灭其本;栋梁回忠而起伪,拥众各举其威。

曾未数年,网纪大乱,海内版荡,宗庙播迁。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闲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谋,迷王浑之伪策,心屡移于众口,事不定于己图。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虽则善始于初,而乖令终于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无慷慨焉。

徐惠: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而轻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遂使悠悠六合,虽广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祸。

刘仁轨:晋代平吴,史籍具载。内有武帝、张华,外有羊祜、杜预,筹谋策画,经纬谘询。王濬之徒,折冲万里,楼船战舰,已到石头。贾充、王浑之辈,犹欲斩张华以谢天下。武帝报云:‘平吴之计,出自朕意,张华同朕见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乱如此。平吴之后,犹欲苦绳王濬,赖武帝拥护,始得保全。不逢武帝圣明,王濬不存首领。

司马光: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

苏辙:武帝之为人,好善而不择人,苟安而无远虑,虽贤人满朝,而贾充、荀勖之流以为腹心,使吴尚在,相持而不敢肆,虽为贤君可也。吴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贤臣,近小人,去武备,崇藩国,所以兆亡国之祸者,不可胜数,此则灭吴之所从致也。

孙承恩:帝资弘裕,明达好谋。纂述先志,混一九州。礼优三恪,忠厚之道。贻谋弗臧,识者所少。

李慈铭:晋武帝纯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蔡东藩:①彼如马隆之得平树机能,未始非晋初名将,观晋武之倚重两人,乃知开国之主,必有所长,不得以外此瑕疵,遽掩其知人之明也。 ②武帝既知太子不聪,复恨贾妃之奇悍,废之锢之,何必多疑,乃被欺于狡吏而不之知,牵情于皇孙而不之断,受朦于宫帟而不之觉,卒至一误再误,身死而天下乱,名为开国,实是覆宗,王之不明,宁足福哉?

司马炎的故事

羊车望幸

司马炎后宫妃嫔众多,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于是有个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卷三十一,因为这个故事,后人把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就称为“羊车望幸”。

焚裘示俭

晋武帝时候,太医司马程据献上一件用野鸡头上的毛织成的毛衣,司马炎命令把这件衣服在殿前烧掉,并宣示全国,从今以后不许再贡献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装异服。

围棋定策

司马炎嗜围棋,常在宫中与中书令张华、侍中王济下棋。《忘忧清乐集》中保留了《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据《晋书.杜预传》记载,杜预捧讨吴奏折入宫时,晋武帝正与张华下棋。杜预递奏折,陈利害,而晋武帝仍埋头于棋局,不做定论。棋盘对面的张华见状,起身拱手呈词:“陛下圣明神武,政治清明深得人心,国家富有兵力强大,号令一出莫不敢从。而吴国国主孙皓荒淫无度,滥杀贤能之才。两相对比,灭吴根本不需要费多大力啊。”司马炎当即拍板,定下伐吴的计划,使一直分裂的中国再次得以统一。

家庭成员

祖父母

祖父:司马懿,西晋政权奠基人,史称晋宣帝。

祖母:张春华,出身河内张氏,史称宣穆皇后。

父母

父亲:司马昭,西晋政权奠基人,史称晋文帝。

母亲:王元姬,出身东海王氏,史称文明皇后。

妻妾

皇后

皇后杨艳(武元皇后),出身弘农杨氏,生毗陵王司马轨,晋惠帝司马衷,平阳公主,新丰公主,阳平公主。

皇后杨芷(武悼皇后),杨艳的堂妹,咸宁二年(276年)册为皇后,后被晋惠帝尊为皇太后。

妃嫔

中才人王媛姬(怀皇太后),生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炽即位后追尊为皇太后

贵嫔左棻,左思之妹,出身齐国左氏。

贵嫔胡芳,胡奋之女,出身安定胡氏,生武安公主。

夫人诸葛婉,诸葛冲之女,出身琅琊诸葛氏。

夫人李氏,生淮南王司马允、吴王司马晏

贵人公孙氏

淑妃刘媛

淑媛臧矅

淑仪芳

修华逵粲

修容陈修容

修仪左嫔

婕妤邢兰

容华朱华

充华赵粲,出身天水赵氏,赵虞之女,杨艳的表姐妹,

美人徐义,太子妃贾南风的乳母,随贾南风入宫,被封为中才人,惠帝即位后又进号良人、美人。

美人审氏,生城阳王司马景、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

才人徐氏,生城阳王司马宪。

才人匮氏,生东海王司马祗。

才人赵氏,生始平王司马裕。

美人赵氏,生代王司马演。

保林严氏,生新都王司马该。

美人陈氏,生清河王司马遐。

后宫某氏,生汝阴王司马谟。

才人程氏,生成都王司马颖

才人谢玖,后被赐给太子司马衷(晋惠帝)为妾。

儿子

亲子

司马炎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知名者十八人。按相关文献,仅知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六皇子早殇。司马裕、司马谟行第不知。

司马轨,字正则,拜骑都尉,封毗陵王,谥号悼。

司马衷,字正度,西晋第二位皇帝,史称晋惠帝。

司马柬,字弘度,官至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录尚书事、大将军,封秦王,谥号献。

司马景,字景度,封城阳王,谥号怀。

司马宪,字不详,封城阳王,谥号殇。

司马祗,字敬度,封东海王,谥号冲。

司马裕,字濬度,封始平王,谥号哀。

司马玮,字彦度,官至卫将军、北军中候、侍中、太子少傅,封楚王,谥号隐,追赠骠骑将军。

司马允,字钦度,官至太尉,封淮南王,谥号忠壮,追赠司徒。

司马演,字宏度,封代王,谥号哀。

司马该,字玄度,封新都王,谥号怀。

司马遐,字深度,官至抚军将军、侍中,封清河王,谥号康。

司马谟,字令度,封汝阴王,谥号哀。

司马乂,字士度,官至大都督,封长沙王,谥号厉。

司马颖,字章度,官至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封成都王,一度被司马衷立为皇太弟。

司马晏,字平度,官至太尉、大将军,封吴王,谥号孝,追赠太保。其子司马邺晋愍帝)即西晋末代皇帝。

司马恢,字思度,封渤海王,谥号殇。

司马炽,字丰度,初封豫章王,后被司马衷立为皇太弟,最终成为西晋第三位皇帝,史称晋怀帝。

嗣子

司马睿 [106] ,琅琊王武司马伷(司马炎的叔父)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后建立东晋,史称晋元帝。

女儿

司马氏,平阳公主。

司马氏,新丰公主。

司马氏,阳平公主。

司马氏,武安公主,下嫁出身太原温氏的温裕。

司马氏,繁昌公主,下嫁出身河东卫氏的卫宣。

司马脩袆,襄城公主,下嫁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敦

司马氏,万年公主。

司马氏,荥阳公主,下嫁出身范阳卢氏的卢谌。(公主未嫁先殇)

司马氏,荥阳公主(为与卢谌的妻子荥阳公主区分,又称荥阳长公主),下嫁出身平原华氏的华恒。

司马氏,颍川公主,下嫁出身弘农王氏的王粹。

司马氏,广平公主。

司马脩丽,灵寿公主。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