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行 > 旅游庐山的心情(庐山旅游心得)

旅游庐山的心情(庐山旅游心得)

日期:2023-09-27 20:50

1. 庐山旅游心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2. 庐山旅游心得体会500字

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壮美。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 庐山旅游心得感悟

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名作《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侧看则峰峦起伏。从远处和近处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4. 庐山旅游心得两百字

多美啊

作者在这篇文章把庐山落霞“或龙乘风,或骑虎,或驾车驾…”如同梦境一般,象要把我引进去似的,好不可爱。

读到这儿,我感觉自己轻飘飘的,己经到那片无边无际的云海里。

我变成了一朵云彩,在那里时而变匹马、时而变条龙;时而变只凤、时而变只虎……夕阳照在我身上,我又化成红彤彤的云,像被艳丽的桃花染过似的,永远在那里嘻戏……

5. 庐山旅游游记

这是一篇游记体小品文。记叙的是作者眼中的庐山名胜:历史上有特殊地位的风景秀丽的白鹿洞、秀峰寺以及陶渊明故里附近的柴桑桥等。胡适自称有“历史癖”与“考据癖”,这篇小品似可窥见一斑。文章全篇洋溢的是学者气。然而胡适毕竟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章没有旧式文人的陈腐或拘谨的作风。它属于新文学作品,而且情致萧然,怡然自得。

文章的风格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心态。胡适写本文时,五四新文学运动已经退潮,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新文化主将之一,如今已经收藏起悍勇的斗志。与他人提出“本校不应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应该脱离一般政潮与学潮”。政治上的逃避,促使他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努力向学问的路上走”。这样他于1928年出版了《白话文学史》等作品。专心致志做学问,远离时代风云,无疑会反映到写作中。所以,《庐山游记》通篇弥漫着极浓的学者气。“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濬凿石鹿置洞中。”“从白鹿洞到万杉寺。古为庆云庵,为‘律’居,宋景德中有大超和尚手种杉树万株,天圣中赐名万杉。”诸如此类的引用,在文章中不下二十处,涉及古人多达二三十名。胡适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尽管一头扎进了故纸堆,却不同于旧时文人。他毕竟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因而,这篇充满学者气的游记,在许多地方抒发了个人感情,流露着情致。文章开始,便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因此早起,觉得山路“清翠可爱”,满山满谷都是杜鹃花,“鲜艳可喜”。描绘白鹿洞:“浅水急流,铮淙可听”,“藤花正盛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五四之后的小品文的繁盛,原因之一是个性的发现和强调。这篇小品虽记山水,写古迹,却贯穿了作者情致,表现内心世界。显得亲切可爱,晓畅多趣。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用白话写古体诗,不求合乎“律”,但显得流畅幽默,活泼清新。

6. 庐山旅游感悟

七律·游庐山有感

一段传奇演到今,几多情爱白云深。

青莲瀑布银河旱,牯岭人潮沧海寻。

惊世幽居风韵在,漫山宝树影姿参。

春秋冉冉桑田事,惟有清凉不变心。

几年前去庐山游玩,印象最深的是去看了一场电影“庐山恋”。牯岭镇上的电影院轮翻播放的就这一部电影,还不少人看,影片中的背景都是庐山的有名景点。

记得当时我们时间紧,我是冲着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去的,走了半天到了跟前,非常失望,瀑布变成细流了,根本沒有了气势。

被称为“云中山城”的牯岭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商铺,餐饮店鳞次节比,可是看着山夫们负物上山的艰辛,我真的有点都吃不下去那饭。

“美庐”一带的避暑别墅群,几十年过去了,还保存完好,料想当时有钱人家的日子过得还是蛮惬意嘛。

另外还去看了那三棵宝树:两棵柳杉,一棵银杏,据说有上千年的树龄,但一路上走来于我来讲都是宝树,许多参天大树,酷暑时候来这里感到清凉无比,不愧为避暑胜地!胜地

7. 庐山旅游心得体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原文《题西林壁》年代: 宋 作者: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4.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8. 庐山旅游感言短句

5月31日到达庐山,下午到庐山西线逛了一逛,心里想着如果能看到庐山的如云海般的景色那该多好,庐山仿佛听到了我的声音,夜里下起了大雨,直到次日清晨,雨过……我赶往庐山的东线

买了面包和水,简单的食物然后准备出发

进商店之前街道清晰可见,出来就看到雾气迎面飘来,毫无征兆,虽然还下着小雨,但是心中窃喜,看样子能够一睹云海风采

一路踏着云雾,赶往含鄱口,据说那里风景壮阔,视野开阔,不过出乎预料忘记了山里雾气太大,景色被云雾包围的水泄不通

虽然看不到,但是我看到了少有人看的雾海,哈哈,不同的韵味

天空阵阵细雨,打着伞留念

雨雾中的含鄱口,据说含鄱岭与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吸进鄱阳湖水之势,顾得明含鄱口…

穿过含鄱口大门,有一个望鄱亭,是宋美龄与蒋介石为跳舞,中秋赏月而建,是看五老峰和鄱阳湖最佳位置,不过当天站在上边只能看看雾茫茫的一片了

游客在这种落雨,大雾天气会选择在旅店停留,出来,所以当天看到的人特别少,我可以在马路的中央独占,哈哈

在观光车停车场等车,办了一张80元的车卡,7天有效,个人感觉还是很划算的,能省下很多的时间,当然这个东西还是因人而异

上车到达五老峰,准备攀登高峰

五老峰入口

能见度非常低,只能看到附近的景色

虽然天空不做美,但是空气清新,游客少,山中特别的清净,中间一条小路,路两旁眼神出绿色,远处朦胧而又神秘,简直就是梦游仙境

被雨打落的花朵,让地面多了几分色彩

在一峰前面的商店对面,一个垃圾网里都是功能饮料的瓶子,不知道多少人在这里充电啊

一峰的景色,还是什么都看不到,继续前进,期待二峰

在途中的小亭子休息,看到伞上有一只爬虫在狂奔,一吹马上伪装成一个小树枝,记得在电视里见过这种调皮的虫,不过忘记了它的名字

鹰嘴石,冰川时期形成,远看确有鹰嘴的模样

远处的朦胧样子

不过拍起照来好似背景一片白色…纯洁的仙境一般,每一个季节每一种天气都有它不同的美,想张开双臂拥抱它,却只有云雾缭绕

因为雾大,真的有梦游仙境的感觉,对前方的未知,看不到的一切都产生更大的好奇,无视头顶的雨

巨石之间的小路

左侧的石面上还刻着好多的字,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朦胧的感觉让人真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因为不知,才会好奇,才会向往,才会更喜欢

还是有层次感的风景

不知不觉已经爬过了好几座峰,虽然依然只能看的很近,但是近景和似真似假的朦胧也是庐山的一种美

有的时候会有自己走在一座飘起来的山上,先想到《阿凡达》,然后又联想到《天空之城》,觉得自己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哈哈哈

这个是迎客松,不知道名字的由来

傻傻分不清已经是第几座峰了,都是云里雾里看庐山

继续梦游仙境,虽然景色相似,却依旧忍不住掏出手机拍拍拍

下山后,由于雨越下越大,所以决定把三叠泉留在2日再游玩,既然什么都看不到就去室内景点吧,所以乘车去往庐山博物馆

里边陈列了庐山的形成过程,历史,以及毛主席的卧室,休息室等

休息室

毛主席的洗浴地点

毛主席卧室

由于时间问题,这里就走马观花了一下,出门看到博物馆的对面还有一个芦林湖,听说毛主席当年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就在芦林湖游泳…

芦林湖的另一边有一个山谷,从下边吹来的等特别的清凉

清爽的留念

庐山人民剧院(庐山会议旧址),由于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4点40了…需要加速了,因为工作人员5点下班,景点关门

第九届二中全会旧址,感觉完全了复原了当时的情景…现在这里都会心情凝重

蒋经国曾经的卧室

游客看着这里讲述的庐山会议以及抗战时期的历史

结束一天的行程路过庐山电影院拍照留念

冒着雨雾…走了一天…期待2日能够看到拨开云雾的你一一庐山

2日起了个大早,7点便在去往三叠泉的路上

清晨的空气特别的清新,风景也与众不同,与前一日不同,今日看的清前方的路…另一种美

一路上顺着溪流前行…一路听着流水的声音,整个人都放松起来

水特别的清澈不过真的应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一条鱼都没有看到

远远的望着远处的亭子

由于前一天下了一天的雨,树林空气湿润,树叶挂满了水珠,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美丽的风景…透过阳光整个树林都金光闪闪

溪流顺着石缝流下

准备爬2600多个台阶啦…爬山就要有个爬山的样子,不能借助缆车,哈哈,我的一厢情愿

相信来过三叠泉的人都见过这个人力抬轿的吧,价钱是按人的体重算的,每斤8块,也就是说如果你我120斤你就是差不多一千块,哈哈,这个生意做的我只能说服了

拨开云雾的庐山确实美丽…虽然远处还是有一丝雾气,但是感觉这样才有庐山它的风格

说实话这个台阶,下去的话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如果再爬上来的话可能会很吃力吧

由于爬山太过劳累,路上略过了很多雷同的风景,最终看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庐山瀑布

站在庐山瀑布的脚下感受飞流直下的气势,难怪历史上那么多文人墨客都会选择这里,在这里大做文章

水雾产生的彩虹不知是真实还是梦,将这一刻的风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回程爬山让我汗流浃背,对于我这个也许马拉松跑者而言,已经超出了预期的想象,中途休息了2次

在有风的地方,吹着大自然的风,贪婪的享受自由的阳光和时光

在石桥边上两只惺惺相惜的蝴蝶相互扇动着翅膀,让我想起了梁祝化蝶

路上还看到一辆车,不知道是不是保护伞公司的…哈哈

回到旅舍,背起行囊,回首再往,感叹时光匆匆,那柔美的湖畔,云里雾里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再会庐山

这是我还会再来的地方,一个值得故地重游的地方

关灯